
日本物流现代化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至今)
日本物流现代化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至今)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日本的生产经营发生了重大变革,消费需求差异化发展;尤其是 20 世纪 90 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使以前那种大量生产、大量销售的生产经营体系出现了问题,产品的个性化、多品种和小批量成为新时期的生产经营主流,这使得市场的不透明增加,在库排除的观念越来越强,其结果整个流通体系的物流管理发生了变化,即从集化物流向多频度、少量化、短时化发展。
在销售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物流服务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在日本得到了高度重视。这表现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日本积极倡导高附加值物流、Just in Time 物流等方面。但是,随着物流服务竞争多样化,物流成本的高昂已成为这一时期的特征,在日本有把这一时期称为“物流不景气时代”的说法,即由于经营战略的要求,使物流成本上升, 出现赤字。因此,如何克服物流成本上升、提高物流效率是 20 世纪 90 年代日本物流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
1997 年 4 月 4 日,日本政府制定了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物流施策大纲》,该大纲是根据 1996 年 12 月 17 日日本政府决定的《经济构造的变革和创造规划》中有关“物流改革在经济构造”中的指示而制定的,该大纲是日本物流现代化发展的指针,对于日本物流管理的发展具有历史意义,是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到 2001 年为止,既要达到物流成本的效率比,又要实现不亚于国际水准的物流服务,为此各相关机关要联合起来共同推进物流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大纲中提出了到 2001 年物流发展的三项基本目标: 第一,亚太地区便利性且充满活力的物流服务;第二,实现对产业竞争不构成阻碍的物流成本;第三,减轻环境负荷。为实现上述目标,大纲中还制定了实施措施的三项原则, 包括通过相互合作来制定综合措施;为确保适应消费者需求的有效运输体系,以及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道路、航空、铁路等交通机构合作共同制定综合交通措施;通过竞争促进物流市场活性化。
大纲中提出的具体措施如下:社会资本的合作与集中使用,消除物流瓶颈,建设国际港口、机场及相应的疏港疏场高规格的道路,主要干线铁路、公路的建设,提高运输能力;建设大都市圈物流中心,在法规和政策上进一步推动物流的效率化;物流系统要实现信息化、标准化;实施无纸贸易;对都市内物流要建立道路交通的畅通机制,提高汽车装载效率,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减轻环境负担;对地域之间的物流要进一步完善多种方式运输的竞争条件,实现多式联运,促进水路、铁路货运,建立区域性物流中心及道路;对于国际物流要进一步缩短物流的时间和成本,纠正内外价格差,提高产业地区的竞争力。值得一提的是,大纲中特别提到要建立各机构、各部门合作的政策推进体制, 推进各政府机关、地方团体、物流业者和货主联合采取物流现代化措施,形成整体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