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物流合理化阶段(1974—1983 年)
日本物流合理化阶段(1974—1983 年)
在这一阶段,日本经济发展迅速,并进入了以消费为主导的时代。虽然物流量大大增加,但由于成本的增加使企业利润并没有期望的高。因此,降低经营成本成为经营战略的重要课题,降低物流的成本更成为其重要内容,物流合理化与最优化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所以说,这一时期是物流合理化的时代。
首先,担当物流合理化作用的物流专业部门开始出现在企业的管理中,从而真正从系统整体的观点来开展降低物流成本的活动,同时物流子公司也开始兴起。这一时期的物流合理化主要是改变以往将物流作为商品蓄水地或集散地的观念,从而在经营管理层次上发挥物流的作用。这集中反映在“物流利润源学说”,即“物流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提升到管理范围,从而成为流通过程的‘黑暗大陆’,阻碍因素很多,因此只有去除这些阻碍因素才可能实现成本降低,为利益增加作出贡献”。也就是说,在企业第一利润源销售额无法实现的情况下,物流成为企业增加利润的唯一来源。很显然,物流利润源学说“揭示了现代物流的本质,使物流能在战略和管理上统筹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并推动物流的现代化发展”。
在推进物流合理化的过程中,全国范围内的物流联网也在蓬勃发展,其宗旨在于推进订货、发货等业务的快捷化,以及削减物流人员、降低劳动力成本,特别是以大型量贩店为中心的网上订、发货系统的应用在这一时期最为活跃。1983 年,日本物流企业已发展到 5 万多家,从业人员约 105 万人,货运量达 34 亿吨,货运周转量 4 223 亿吨千米, 一般较大的物流公司都在全国各地设有自己的分公司或支社,面向全国乃至国外开展物流业务,如通运公司、两派公司、大和运输等。这样,在日本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工商齐办的现代化物流系统网络。
在物流管理政策上,1977 年日本运输省流通对策部公布了“物流成本计算统一标准”,这一政策对于推进企业物流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原因是当时许多企业正热心于从事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各个企业都制定了自己独特的成本控制体系,因而出现了成本概念不一致的状况,这样各企业所计算出的成本就缺乏相互对比的基础。另外,在一般企业中,尽管物流成本的核定是以物流合理化为前提,但是由于缺乏统一明确的会计成本核算标准和方法,对物流成本的计算是不完全的,进而影响了物流合理化的发展。正是在这种状况下,日本运输省制定了“物流成本计算统一标准”。
由于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使物流管理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也使日本迅速成为物流管理的先进国。这一时期日本物流学会成立,同时物流的科研工作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通过建立专门的物流研究所,在日本也召开全国或地区或国际的物流会议、物流奖励大会等,宣传物流的重要意义,讨论和解决了理论及实践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