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物流是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其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物流业的发展如火如荼。目前,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内地中心城市已经或正在开始制定物流发展规划,在此背景下,涌现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物流企业。
1. 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物流业的总体规模获得了快速的增长,物流服务水平得到了显 著的提高,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发展环境明显好转,为进一步加快发展我国物流 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我国物流业规模快速增长。2011 年,我国物流业发展取得了新进展。社会物流总需求的增速虽然趋缓,但物流专业化、社会化进程在结构调整中明显加快。全年社会物流总额约160 万亿元,物流业增加值约为3 万亿元,与2010年相比,分别增长12%和14%。社会物流总费用同比增长约18.3%,与GDP 的比率大约升至18%,略高于2010年17.8%的水平,且比发达国家高8个百分点。物流业为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 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主要表现为:一些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开始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实施流程再造和服务外包;传统的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实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型;一批新型的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物流企业群体;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12年的18%,物流费用成本呈下降趋势,促进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3) 我国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交通设施规模的迅速扩大,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设施条件。主要表现在:①中国铁路在“十一五”期间迎来了史无前例的高速、 跨越式发展,铁路运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2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1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其中时速达200公里及以上的客运专线及城际铁路里程达到1.3万公里,铁路“瓶颈”制约的状况基本消除。②高速公路网络在“十一五”期间得到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建设步伐继续加快。到“十一五”期末,我国高速公路里程达7.41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二,年均增长12.6%。预计到“十二五”期末,我国的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将有望达到10万公里。此外,到“十一五”期末,农村公路里程达到345.50万公里,新增里程53.97万公里。③民航航空业务规模在“十一五”期间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航空运输系统。截至2010年年底,民用飞机达1 604架,是2005年的1.86倍。④港口吞吐量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经过建设,已基本建成了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连通海外的油气管道干线网,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⑤目前,物流园区正在加快建设,仓储、配送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批区域性的物流中心正在形成。⑥物流技术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 物流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4) 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环境明显好转。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指示,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建立了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并出台了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另外,物流统计核算和标准化工作以及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等行业基础性工作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不过,与发达国家的物流业相比,我国物流业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出发达国家8个百分点; 二是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和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大而全”“小而 全”的企业物流运作模式还相当普遍;三是物流基础设施的运营能力不足,尚未建立布局合理、衔接顺畅、能力充分、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物流园区、物流技术装备等方面的运营能力有待加强;四是地方封锁和行业垄断对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运作形成障碍,物流市场还不够规范;五是物流技术、人才培养和物流标准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物流服务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
2. 我国物流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实施物流业的调整和振兴、实现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变,不仅是物流业自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及时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迫切需要。一是要解决当前物流企业面临的困难,加快企业重组步伐,做强做大,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抗风险能力,保持产业的平稳发展;二是物流业自身需要转变发展模式,向以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业方向发展,通过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多样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提高自身竞争力;三是物流业对其他产业的调整具有服务和支撑作用,发展第三方物流可以促进制造业和商贸业的发展,通过优化内部分工、专注核心业务、降低物流费用, 可以提高这些产业的竞争力,增强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
(2) 及时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一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融入世界经济步伐的加快,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和全球销售的发展模式要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和产品供给时效,降低企业物流 成本,增强国民经济的竞争力。二是为了适应国际产业分工的变化,要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完善物流服务体系,改善投资环境,抓住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的机遇,吸引国际投资, 促进我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三是随着全球服务贸易的迅猛发展,要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国内现代物流服务企业,提高物流服务能力,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物流企业竞争。
(3) 及时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要保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我国的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居民的消费水平将进一步提高,货物运输量、社会商品零售额、对外贸易额等将大幅度增长,农产品、工业品、能源、原材料和进出口商品的流通规模将显著增加,因此,对全社会物流服务的能力和物流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中西部地区要求改善物流条件,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物流成本差距,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以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 及时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有利于加快商品流通和资金周转,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有利于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增加城乡就业岗位,提高社会就业率;有利于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量,缓解交通拥堵,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国内外、城乡和地区间的商品流通, 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的物流服务的需求,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有利于保障国家救灾应急、处理突发性事件的及时性,保障经济稳定和社会安全。
上一篇:我国物流业的发展阶段